额度紧成本高银行惜贷:民企融资难题求解

10月10日, 2018  |  作者:   |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摘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企融资支持已经成为今年内央行货币政策的一条主线旋律。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意在疏通民企与小微融资渠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民企、金融机构相关业务人士与宏观分析师,市场给出的判断较为相似,虽然央行释放了大量流动性,政策也意在引导流动性流向民企,但解决民企融资难题仍需多渠道积极配合。

      10月7日,央行释放降准消息,据测算,除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MLF外,将额外释放7500亿元的资金。

  释放资金的流向,央行也给出了与此前相似的明确导向,重点在于优化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企融资支持已经成为今年内央行货币政策的一条主线旋律。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意在疏通民企与小微融资渠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民企、金融机构相关业务人士与宏观分析师,市场给出的判断较为相似,虽然央行释放了大量流动性,政策也意在引导流动性流向民企,但解决民企融资难题仍需多渠道积极配合。

  “放款排队价高者得”

  据东北证券研报数据显示, 2017年以来,民企违约井喷并对应民企利差上行,至2017年三季度后的流动比率显著下行,延续至今年。

  某民营上市公司证券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庆幸去年11月底已发债完毕,“去年发债利率还是比较低的,公司资质比较好,到2018年整个市场资金面就趋紧了”。他说。

  “今年已经出现了银行停贷的现象,我们就遇到了几笔这样的情况,”中南部某国家重点龙头民企资金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映,“关系好的银行会续贷或者展期。但是部分对企业不是特别了解,并对今年企业业绩有一定要求的银行尤其是外资行,会对民企的融资需求较为谨慎甚至拒贷。”他说。

  该人士表示,今年的额度明显比去年有所收紧,且成本升高,上浮大概增加了15%-20%,“银行也有利润的压力,放款排队时就是价高者得”。他表示,另一方面,即使政府要求银行对龙头企业放贷执行低利率,有的银行还是会以别的形式收取费用,比如要求企业签财务顾问费、补充合同等,以此来规避监管。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份,累计新增非标较去年同期减少了 41605亿元,而新增贷款增加了 8099亿元,新增债券融资增加了12409亿元。贷款与债券融资合计增量仍低于非标融资减量。

  前述民企人员向记者透露,新规的出台导致他们部分融资业务不能开展,目前来看银行放贷到下面的制约也很多,“金融的灵活性上打了折扣,今年的券商是没有做什么业务的,很多机构对我们持观望态度,我们的行业业绩正好也处在一个周期的低谷”。他说。

  银行看重两个条件

  政策层面今年以来一直对民企融资释放积极信号。

  除了央行给出了明确导向,在地方层面,近期多地央行分支行联合地方银保监局、金融办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意见。西南某地方银监局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如何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是今年以来的地方监管工作重中之重。政策已经落实到货币政策、财税激励、监管考核、信用建设、支持创新、拓宽渠道等多个具体方面。

  某大行对公信贷业务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层面确实收到指导意见鼓励信贷流向民企,银行层面已经在积极配合政策,对于符合银行信贷政策的民企,贷款可以做到简化流程、优先放款以及部分优质项目利率下调。

  但该人士也直言,银行依然看重民企的现金流与发展前景,在当前经济下行期,民企的现金流状况普遍不佳,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尤为重要。而银行判断民企发展前景主要看其是否为国家项目、是否为新能源项目以及是否涉农。

  华南某城商行资金运营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需要配套的一系列监管政策。他表示,目前宽信用的渠道被堵,资金无法流出银行体系转换成原生货币,只剩下传统的渠道,也就是银行放贷。

  这意味着,虽然政策给出明确支持,但银行并不会放低贷款标准。经营状况不佳的民企,在其他融资渠道不畅情况下,传统放贷渠道也很难仅凭政策鼓励更容易获得融资。

  东北证券宏观分析组长沈新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对民企普遍有惜贷心理。他认为,民企首先是缺乏资本金和抵押品,其次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中小民企放贷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都与大企业融资相差无几,导致中小民企融资业务收益较差。

  “不给优惠政策,不配套其他政策,流动性很难确实流向民企,”沈新凤直言,央行可以考虑建立附加机制,通过设置货币政策工具优惠条件或其他考核奖惩机制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民企的力度,如差别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货币政策工具投放优惠条件、差异化考核标准等,激发金融机构放开向民企融资的积极性。


寻找企业债务重组金融专家